北京明年將建成8個能源科技創新基地
日前,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聯合舉辦《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(2014-2017年)》之“面向未來的能源結構技術創新與輻射帶動”專項系列成果新聞發布會。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、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,“面向未來的能源結構技術創新與輻射帶動”專項形成了系列成果。
“‘面向未來的能源結構技術創新與輻射帶動’專項部署了能源開發與利用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攻關、加快能源科技和產業資源集聚、促進能源科技產業發展三項重點任務。計劃到2017年,取得50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,形成60個由中央‘千人計劃’專家領銜的能源研發團隊,初步建成未來科技城、中石油科技園等8個能源科技創新基地。”北京市科委委員張虹在發布會上表示。
據介紹,“面向未來的能源結構技術創新與輻射帶動”專項實施兩年來,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
一是服務國家戰略,推動了一批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領域關鍵技術和裝備的應用與轉化。行動計劃實施以來,北京市科委布局五大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領域,支持了70余項科研項目(課題),多項成果直接應用于油氣、煤炭、核電等國家重大工程、“一帶一路”國際產能合作、“京津冀”協同發展等方面,北京能源企業對國家能源戰略服務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。
二是加速聚集能源科技產業資源,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。北京市昌平區聚集了未來科技城、中石油科技園(昌平)、中國電科院智能電網產業園、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園、清華核電研發基地等多個特色能源基地,匯聚了570余家能源科技企業。北京市科委探索多種方式支持其科技研發,促進了“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帶”核心區能源科技產業聚集發展,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,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。
三是加速推進能源科技成果轉化落地。北京市科委支持能源科技成果轉化,發揮政府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。在未來科技城探索采用前立項、后補貼等方式進行支持,激勵央企先進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,在深入研究入駐研發機構特點的基礎上提供精細化服務,推動階段性成果結合機制創新加快轉化。同時,專項還引導能源領域高校院所成果轉化、軍用技術轉民用,助推央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做大做強。通過落實專項任務,實現了能源科技產業年收入超過1500億元,形成了一批優勢團隊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,推動了北京市能源科技產業的聚集發展。
張虹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北京市科委、市發改委和昌平區政府將以“面向未來的能源結構技術創新與輻射帶動”專項為抓手,認真落實《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(2014-2017年)》中的重點任務,推動北京能源科技創新發展,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