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NG 產業有利可圖
——中國LNG 液化工廠的盈虧經
日前,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非居民天然氣價格降價方案,每噸下調700元,即每立方米下調0.7元。此消息在國內天然氣行業內猶如大地驚雷,LNG價格也隨之跳水,業內歡聲一片。LNG產業對降價的期盼如久旱逢甘霖,讓一批在瀕死邊緣的LNG液化工廠又重獲新生,再次開工解決了國內約12萬輛LNG 重卡和5 萬多輛LNG 客車的“吃飯”問題,促進了LNG液化產業的健康發展。國內LNG 液化工廠經營的現狀,是否盈利等問題成為業內最為關切的焦點。
LNG 液化工廠的盈虧線
據安迅思統計數據顯示,2015年中國天然氣用氣量為1,872 億方,與“十二五”規劃的2,695 億方差距較大。工業用氣不景氣,LNG車船產業發展受阻等情況,讓2015 年天然氣用氣的增長率僅為3.7%。2014年,國家發改委發布的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顯示,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要由6% 提高到10%,用氣量要達到3,600億方。對此,陜西燃氣設計院郭宗華院長對本刊記者說:“實現《規劃》只能靠交通運輸業,靠LNG車、船的用氣。據統計,假設2020年末LNG 重卡實現56萬輛,約占全國重卡量的8%,以每車每天用氣500方計算,這些重卡年度用氣量可達840 億方,而這僅是LNG 重卡。當前影響LNG 用氣量的最關鍵因素是氣價,也主宰著LNG液化工廠的生死。”
據郭宗華介紹,以陜北100 萬方LNG 液化工廠為例,調價前原料氣成本價為2.59 元/m3,出廠價2.36 元/,m3,虧損0.23 元/m3,每噸虧損322 元,每天虧損近23 萬,考慮設備檢修、工資、折舊、利息的費用為2,000 萬元,以全年100% 開工率計算,工廠年可虧損9,590 萬元,以40% 開工率計算,工廠年可虧損5,056 萬元。調價后原料氣成本降至1.41 元/m3,出廠價2.29元/m3,每噸盈利462 元,每天盈利33 萬,年開工率以100% 計算,減去檢修、工資、折舊、利息等費用,年實際盈利8,390 萬元。守住LNG 液化工廠的生死線就能促進天然氣產業的穩步發展,否則只會滿盤皆輸。
液化用氣需因地制
天然氣的氣源繁多,各地用氣也有所不同。四川地區可用頁巖氣或進口緬甸天然氣;新疆地區可近水樓臺先得月用本省氣田所產的天然氣;北方地區有西氣東輸和進口俄羅斯管道天然氣;沿海地區可用卡特爾、澳大利亞的LNG。LNG 液化工廠的氣源為常規的管道天然氣,部分地區采用非常規天然氣如頁巖氣、焦爐氣、煤制氣。氣源不同,LNG 液化工廠生產LNG 價格也有所差異。
以常規天然氣和非常規天然氣來說,國內頁巖氣埋藏深度大,開采成本高,原料氣價格在2 元/m3 左右,個別地區超過3 元/m3,與常規天然氣相比,尤其是管道氣,價格較高,毫無優勢。焦爐氣的價格在1.9 元/m3 左右,與調價后的常規氣相比,在西北地區優勢不明顯,但在東部和南方地區仍有價格優勢;煤制氣的成本在1~1.8 元之間,取決于煤炭的成本,由于區域價格差別較大,價格難以比較。海氣與陸氣方面,陸上液化天然氣以調價后的陜北LNG 液化工廠出廠價為例,即每噸3,200 元。陜北到東南沿海的距離約為2,500km,每噸每千米運價為0.54 元,每噸運價則為1,350 元,運到東南南海的成本價為4,550 元,高于進口LNG 每噸4,200元,毫無優勢。從陜北榆林到南京、合肥、山東等地的距離約為1,600km,陸上LNG 運到三地的總成本約為每噸4,064 元,低于進口LNG 的價格,可以實現LNG 液化。從距離上看,路上LNG 價格的優勢主要取決于運輸的距離,短距離存在優勢,長距離運輸毫無優勢。郭宗華預測,進口LNG 供應市場范圍將被陸上LNG 擠壓到東南沿海地區,并以碼頭、接收站周邊地區為供應區,而靠近內陸地區有望被LNG 液化工廠占領。
氣改與開拓市場并舉
天然氣市場的發展與氣價機制事關LNG 液化工廠的發展前景。天然氣用途之爭至今尚未停息,是發電還是做燃料,或是用于化工?郭宗華表示,天然氣應用化工不具優勢,煤炭與石油等能源生產化工產品的成本更低。而發電領域,天然氣發電成本過高,美國大規模應用天然氣發電的原因在于美國天然氣價格較低,價格不與石油掛鉤,與煤炭掛鉤并競爭。目前,國內天然氣價格與煤炭相比毫無價格優勢,且國內以火力發電的能源結構短時間內難以改變,加之過剩的電力資源,天然氣發電之路較為困難,建成天然氣最好的用途是做燃料,直接燃燒,方便、環保、省事。由于居民燃氣用量相對穩定,所以交通運輸業是天然氣用氣的主要突破口,LNG 重卡與LNG 運輸船是主要方向。
數據顯示,2015 年國內約100 億方的天然氣尚未消費,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經顯現,前幾年氣慌的尷尬局轉眼被有氣難賣的局面所代替。LNG 重卡又改回到油氣混合動力模式,低油價時期卡車用油更有利可圖。2015 年1~9月,國內天然氣用氣增幅僅為2.5%,而2013 年以前的增幅均超過20%。業內有關專家表示,由于“三桶油”進價較高,最終導致國內門站氣價居高不下,形成有氣難賣的局面。國家能源局油氣司楊雷副司長認為,天然氣價改是正確之路,也是必要之路,不會因國企的歷史包袱而停止,高氣價補虧的方式終將被市場機制取代,此次非居民天然氣價格的下調正是市場的應對措施。
“西北地區是天然氣的主產區,也是LNG 液化工廠較為集中的地區,此次氣價下調將刺激LNG 液化工廠的開工規模,增加產量,同時也將產生新的價格競爭。但由于LNG 終端市場的發展停滯,不斷增產的LNG 容易引發惡性競爭,不利于產業發展,急需開拓新市場,找到新渠道。”郭宗華如是說。